{{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太陽是地球的生命泉源,蘊育著萬物,令人讚歎造物主的神奇與美妙!太陽的光線中包含人類可用肉眼看到的光線,及見不到的紅外線及紫外線,其中紅外線占太陽光中的59%;而此處紅外線又分為四大類:近紅外線、中紅外線、遠紅外線,人體也是一個天然的紅外線輻射源,活體皮膚的發射率為 98%,人體同時又是良好的遠紅外線吸收體,其吸收波段以 4-14微米為主,因此,此波段又稱為『生長光線』(日本學者稱之為『生育光線』)。人體遠紅外線的吸收機制是通過人體組織的細胞分子中的碳-碳鍵、碳-氫鍵、氧-氫鍵等的伸縮振動,其諧振波大部分在4-14 微米,和生命光波的波長和振幅相同,引起共振共鳴。人體大約有70%以上的重量是水,其他大分子如DNA、RNA、蛋白質等也含有大量的氫鍵,這些都可以跟遠紅外線產生共振能量吸收。水分子在吸收能量後迅速傳播給身體內其他組織,它能使體內水分子活化,能量會被生物細胞吸收,造成共鳴、共振,使組織細胞恢復活力、消除疲勞、推遲老化,並有防臭、乾燥、除濕、抗菌等效果。
如上所述,電磁波光譜在4~1,000微米波段的不可見光叫做遠紅外線,而稱之為“生長光線或生育光線”的波段是在4~14微米之間,只佔遠紅外線光譜的1%,而人類、動物可以吸收此波段並且產生諸多益處;因此,靠陽光來補足“生命光線”的效益是非常低的,藉助4~14微米波段的遠紅外線放射率比較高的產品或裝置來補足我們需要的遠紅外線波段(生長光線)是比較科學,也是效益最高的。
而遠紅外線產品或裝置的效益高低,除了4~14微米的遠紅外線放射率最好是在0.9(90%)以上之外,還要看是主動式(插電)或是被動式(不插電)的產品或裝置,主動式的效率高很快可以達到預期效果,但是,若是操作不當產生“遠紅外線熱效應”的溫度超過55度以上,就有“低溫燙傷”的危險;而“被動式”的產品大多是紡織品,能夠摻雜“石墨烯”材料與聚酯粒相熔抽絲紡織成布的比例最高只有5%,因此,效益比較低,必需時常穿戴才有效果,而且功率密度較低只能在皮膚表面產生遠紅外線的非熱效應,但是,此類產品卻非常適合貼身衣物的應用,顯得安全無憂,而是多了附加功能。
那麼,是哪一種比較好呢?其實看個人需求,只要抓住2個重點,1. 4~14微米的遠紅外線放射率,最好在0.9(90%)以上,2. 要有安全認證,祝福大家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遠紅外線產品!